
劉克襄,綽號「鳥人」,臺中市烏日區人,詩人、自然觀察作家。年輕時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 ,開啟臺灣自然寫作風氣。在多年的散文創作過程裡,不斷嘗試各種自然寫作文體和題材的試驗,大 至地理文史的論述,小及昆蟲花草的研究,都曾潛心著墨。
劉克襄認為,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廣大的書,他是用土法煉鋼的方式進行摸索。擁有幾十年的踏 查研究資歷,他卻似乎不太喜歡被定型為單一領域的專家,總是不斷的尋求突破,不斷的修正自己的 看法與作風。從八○年代的賞鳥活動,到九○年代的小綠山觀察,劉克襄也從個人的自然觀察拓展至 對外的自然教學活動。

對於「自然」,劉克襄的看法頗為獨特。在一般人的觀念裡,都把自然定義為那是離開城市的一 個地方,換句話說,一定要到海邊、到山上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面,才能夠享受自然。可是,劉克襄了解:他不可能離開這個都市,到鄉下地方或高山深處生活,然後就一直居住在那裡。所以,劉克襄認為,對他而言,自然應該就在城市裡面,也就是說,在城市裡面,打開窗子,你所要面對的那個就是自然。這樣推廣開來說,在辦公室裡養盆栽、一缸金魚或是在家裡養一隻寵物,基本上都是自然的一部分。用這樣的方式去定義自然,一下子自然的範圍就更寬廣了。所以,劉克襄認為:目前,都市人所詮釋的自然,其實是跟我們以前所想像的自然有一點不一樣,比方說,社區裡面的自然步道,或是公園裡面表現出更原始化的樣子,這都是一種對自然的處理,不過卻跟大家所想像的,那種到野外國家公園才是自然的定義已經不一樣了。

把對「自然」的觀念擴大到旅遊上,劉克襄對目前風行的旅遊文學也有新體認,他認為:不需飄洋過海,也不用古老的歷史來炫耀或憑弔,只要在臺灣這個美麗的島嶼上,做一些短距離的移動,就可能會發現臺灣的細緻與遼闊。懷著這樣的心情寫作,劉克襄的散文風格別具,同時,他的兒童文學和繪本作品也同樣受歡迎。
鳥類生態補充
1.鉛色水鶇:雀目,鶇科。身長十二至十四公分,為臺灣特有亞種。雄鳥全身大致為暗鉛灰色,尾部的上下覆羽及尾羽為栗紅色,尾羽末端略帶暗褐色。雌鳥暗灰色,背面略帶褐色,腹部有白色斑點,尾部的上下覆羽為白色。生活在中、低海拔山區的溪澗中。領域性強,會驅趕比牠大型的鳥類。主食昆蟲,亦食蜘蛛、馬陸,以及一些植物。
2.魚狗:翡翠科,又稱翠鳥。身長約十六公分,為臺灣普遍的留鳥,常出現在平地至低海拔之河川、溪流地帶。雄鳥的嘴為黑色,腳為紅色,頭上至後頸為暗綠色而有光澤,密布淡藍色斑點。眼至耳羽橙紅色,前後方有白斑,喉為白色,胸以下為橙色。雌鳥下嘴基部為紅色。在飛行時常發出「唧——」的聲音。常佇立在水邊突出之枝頭或岩石上尋找獵物,一旦發現獵物時,即衝入水中捕食。
3.小白鷺:鷺科。體長約六十一公分,棲息於海岸溼地區,在臺灣普遍分布於西部平臺、丘陵或低山丘,在東部較少見其蹤影。活動於海灘、河川、湖泊、溪澗、沼澤或池塘等覓食魚蝦。小白鷺,嘴和腳黑色,腳趾為黃色,繁殖期間,頭部後方會長出兩、三根白色羽飾,頸下也會長出白色簑羽。
4.河烏:河烏科。身長約十八公分,為臺灣普遍的留鳥。分布於中、低海拔山區,喜歡棲息於山澗河 谷的清澈溪流附近,常站立於溪石上,尾羽上翹,不時上下擺動,或突然飛入水中覓食。飛速快且邊飛邊叫,鳴聲清脆響亮。河烏喜潛入水中,獵食水生昆蟲,也吃小型軟體動物或植物的嫩葉、種子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各位同學與家長提出您的想法~